當前,第二批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開展已進入高潮,高校在主題教育中從情感、文化、實踐三個層面講好“愛國主義”這堂思政課,對于“培養(yǎng)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一是講好“愛國主義”情感課。說到“愛國”或“愛國主義”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情感。所謂“愛國”,顧名思義就是對“祖國”的愛。在西方,作為意識形態(tài)的愛國主義源于法國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《論政治經(jīng)濟學》中說:“要讓我們的國家成為公民的共同母親;要讓公民在國家中享受種種利益能使他們熱愛這個國家?!薄皣摇薄白鎳痹诳臻g層面上指的是國家主權性的領土空間,在情感層面上則應該是能夠包容所有人民,給予全體人民幸福自由,喚起全體人民愛國熱情的“母親”共同體。
“愛國主義”情感課要充分利用重大節(jié)日契機,例如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就是一次愛國主義的集中教育。這種教育意義首先體現(xiàn)在情感共鳴層面,國之大典,綻放出新中國70年風雨兼程、砥礪奮進的璀璨光輝,激蕩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忘初心、團結拼搏的愛國情懷。在這一盛大慶典面前,近14億中國人民人心空前凝聚,愛國熱情空前高漲。
重大節(jié)日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還體現(xiàn)在行動感召上,高校充分利用這一特殊歷史節(jié)點,組織參觀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、收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、用好本地區(qū)紅色資源、發(fā)揮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,深入結合“三會一課”、主題黨日,通過“沉浸式”的學習讓師生切身感受70年來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、發(fā)生的歷史性變革,在充分的自豪感中接受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。
二是講好“愛國主義”文化課。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、傳播思想、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,肩負著塑造靈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人的時代重任,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力量。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,要充分利用“文化軟實力”,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引導廣大青年勤學、修德、明辨、篤實、愛國、勵志、求真、力行。
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。中國社會歷史的發(fā)展和進步,民族的獨立和振興,民族精神的發(fā)揚和光大,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持。中國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,在大力弘揚“愛國主義”、全面加強大學生德育的今天,深入挖掘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“愛國主義”血脈十分重要。
在高校上好“愛國主義”的文化課要注重在通識課教育中挖掘“愛國主義”基因。通識教育指向的是如何將學生“培養(yǎng)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”。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,通識教育在各學校的開設、選擇標準各有不同,大體傾向是人文、社會、歷史、思想類的課程。如何在文化遺產(chǎn)以及現(xiàn)存的寶貴文化經(jīng)驗中進行認同、內(nèi)容擇取,真正把有價值的知識內(nèi)化成為年輕人心智的一部分,是通識教育要著重解決的問題。從屈原到杜甫,從“先天下之憂而憂”到“去留肝膽兩昆侖”,在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中深入挖掘文學、思想、歷史等領域的“愛國主義”教育資源,對于增強“愛國主義”教育的文化感召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。
三是上好“愛國主義”實踐課。致知于行,荀子曰: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?!皭蹏髁x”教育最終要落到實處,“化知于行”,就要充分開展“愛國主義”社會實踐,講好社會實踐這堂生動的思政課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教育中,各高校通過“我和我的祖國”“青春向祖國告白”“國旗下的宣講”等活動,開展了一堂多部門參與、多元素展現(xiàn)、形象生動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,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。
講好“愛國主義”的實踐課還要深植“愛國主義”時代基因。新中國成立70年來,社會各行各業(yè)涌現(xiàn)出大批典型、模范。如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,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的“共和國勛章獎”獲得者于敏;為我國糧食安全、農(nóng)業(yè)科學發(fā)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的“共和國勛章獎”獲得者、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……在專業(yè)課教育中深植“愛國主義”的時代基因,就要充分汲取各專業(yè)領域的時代模范、典型人物的精神力量,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,為國家建設、社會發(fā)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在“愛國主義”實踐課上,我們要圍繞“愛國主義”這一主線,積極發(fā)動老師和學生兩個群體,用好教學一線、第二課堂、學生社團活動等陣地,積極打造師生共同參與、情景交融、主題鮮明的實踐課,使“愛國主義”教育真正“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感受得到”,使得“愛國主義”教育真正入腦、入心、化于行。